《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研评会:电视剧和纪录片思维叠加出新品

※发布时间:2020-11-28 4:12: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1月24日,国家电视剧司、发展研究中心在召开《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创作研评会。本次研评会由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主持,活动当天专家学者、平台和数据机构代表、青年观众代表以及该节目的主创团队齐聚一堂。

  作为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推出的20集影视剧汇编节目,《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把影视剧片段与真实历史故事交织融合,借由经典影像的力量重温历史,自后,不断收获观众好评。

  总编室主任孙巍表示,为了让这部专题片获得最好的效果,为《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打造了融汇电视端、移动端、端于一体的融矩阵。

  卫视宣传推广总监疏娉娉表示,《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期间不仅在卫视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在B站也收获了9.9的高分。

  据总局电视规划院节目综合评价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分析组姜蕾介绍,《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在卫视的首轮,每集平均收视率0.330%,各集均进入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前6,每集平均度61.560%,其中有4集度超过70%,单集最高度达到72.995%,节目粘性表现突出。

  此外,阿里文娱优酷总编辑、爱奇艺执行总编辑王亮、腾讯视频发展与合规中心总监袁嵩分别分享了《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在视频网站的情况。他们均表示,《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对年轻用户有着很高的吸引力,在视频平台掀起了一波题材点播热潮。

  国家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强调,文艺创作者要以谦卑、的态度面对抗美援朝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烈士,需谨慎把握艺术创作尺度。眼皮跳吉凶希望创作者今后能够倾听历史的回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进一步提升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水准。

  他表示主创团队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不囿于概念,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进行适度艺术虚构;二、学史以明智,融汇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三、全思维制作多样态的破圈产品。

  在青少·海外节目中心副主任张苏看来,历史的真实构成了《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的骨架,而影视剧作品构成了节目的血肉。“只有充分了解真实的抗美援朝历史,才可能选取出合适的影视剧段落去匹配。”

  资深影评人李星文从学者和影视讲述相结合、战事回溯和阐发相结合、历史俯瞰和在地视角的相结合三个方面分析了《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的艺术价值。“这个节目加深了我们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也让观众更加感觉到胜利的来之不易,立国之战的伟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称,《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是16部影视作品的融合,有逻辑地将其黏合在一起并非易事。节目将影视剧、纪录片、人物等内容重新进行拼接,实现了用电视剧的思维做纪录片,以及用纪录片的思维做电视剧。

  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有同样的观感,他表示,整个节目用集锦的方式呈现,既重温了年代久远的经典也回顾了近代的热播剧,既从经典作品的形式感受到遥远历史的光与影,也感受到了不同年代经典作品的风格流变和观众的审美取向。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赵彤对《我的祖国》《英雄儿女》两首主题曲印象深刻。“节目中的影像可能都是一段段的,但这两首歌是贯穿全片的。这表明了抗美援朝电影,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军队现代化的宝贵资源,需要精挖深挖,不能滥采滥挖。”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用、智慧和匠心三个词来概括他对《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的评价。他认为,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独特的形式,体现了融时代的创新思维;二是历史与艺术的互补、互融、互通,让历史既有质感,又鲜活生动;三是以年轻人的观赏习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四是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需要内容创新和表达创新。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何旭东、李宣萱以年轻观众的独特视角分享了节目的观后感。他们表示重温那段历史很受,“我想纪念抗美援朝的意义就在于以影视剧作品全新的生命力来感染人,将先烈们为国奋斗的根植于当代青年中。”李宣萱说。

  影视独舌由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我们的四项主张: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