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立传有讲究 人物选择藏深意

※发布时间:2017-5-26 20:19: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中学文言文名篇,也是重点篇目。这篇传记的影响很深远,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廉颇,脑海中就会弹出他的“小伙伴”蔺相如,反之亦然,在史书的记载中,他俩谁也离不开谁。《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中学文言文名篇,也是重点篇目。这篇传记的影响很深远,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廉颇,脑海中就会弹出他的“小伙伴”蔺相如,反之亦然,在史书的记载中,他俩谁也离不开谁。

  《史记》有时候会将几个人合在一起立传,其标准主要是这两人在类型上、时间上有交集,尤其是类型上有交集才是首选,而廉颇和蔺相如虽然在时间上有交集,但在类型上相隔得有点距离,为何会如此呢?体现了作者司马迁在选材上的什么用意呢?

  《史记》有时候会将几个人物合起来做传记,后来的纪传体史书也沿用这种做法,而合传的标准还是看人物的类型。例如《刺客列传》,曹沫、专诸、聂政、荆轲这些人尽管时代相差远,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刺客。

  再如《白起王翦列传》,白起和王翦都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而且都隶属于秦国,其类型都是将军,放在一起很自然。《范雎蔡泽列传》里的范雎和蔡泽,都是秦国的国相,他们是先后继承关系,而且执行的对外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这哥俩放一块,不唐突。还有时间上隔得很远,但其相似的两位,即屈原和贾谊,屈原是战国时期人,而贾谊是汉朝人,屈原沉江,贾谊抑郁而死,但他们都怀才不遇,排挤,放在一块也说得过去,故而有《屈原贾生列传》。

  廉颇和蔺相如在一起做传记,就今天而言,是不唐突的,其实这种和谐是司马迁刻意营造出来的,千百年来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实仔细想想,蔺相如和廉颇固然都是赵国的者,在上、地域上和时间上,都有交集,但他们其实是两种类型,廉颇是将领,蔺相如是谋士、是文臣、是,两人的类型其实差别不少。而且更有点唐突感的是,和蔺相如在同一个传记里的,还有赵国名将赵奢和李牧。

  蔺相如是谋士,甚至有点刺客的感觉。在面对秦王的时,蔺相如怒发冲冠,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要与其同归于尽,导致秦王;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不能礼尚往来,不肯为赵王奏乐,蔺相如说要五步之内流血,“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居然,为赵王敷衍了一下打击乐。蔺相如的这两起英勇事迹,看上去都是匹夫之勇,殊不知,蔺相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还站着一系列赵国的良将,其中廉颇就是主要的一员。秦王怕的不只是蔺相如的颈血,更是赵国将士的热血。

  例如秦王最终没有将蔺相如丢入油锅,还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其中就是有赵国的军事因素使然。蔺相如的每一处看似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都有廉颇在支撑。

  而廉颇的前台,则有蔺相如在支撑。在渑池会之前,赵国有过军事上的失利,秦国攻打赵国,“拔石城”,第二年又两万赵兵。军事上的,通过蔺相如在渑池会的表现,了一部分面子。这就是在廉颇等人的职业生涯里,显示出蔺相如。

  因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前半部分,尽管看上去蔺相如和廉颇没有交流和互动,但他们两人对于赵国而言,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两人彼此凸显,一个的后面站着另外一个。

  到最后,廉颇负荆的时候,两人终于成为明显的合作伙伴,有了交集。廉颇的话已经道出了一部分:“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然以口舌为劳……”虽然讲的是各种不服气,客观上却道出了两人在国家利益上的不可分割,廉颇在军事上“攻城野战”,蔺相如在“口舌”上,不是活生生的兄弟吗?只是廉颇还不善于做进一步总结。蔺相如在廉颇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六国为什么会?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大势使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渐强大,乃至远远超过六国,因此,六国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是怎么也无法避免的。

  但是,就具体的战略战术而言,六国的也有他们各自的失误,例如在合纵这件事上不齐心,没有形成坚定的联盟关系,导致被秦国各个击破,也是极其沉重的历史教训。

  司马迁对于那些捍卫自己国家利益的英雄是很敬仰的,例如对于信陵君,司马迁每次经过大梁城,都要打陵君当年的遗迹,例如“夷门”。经历过秦朝的人,也对六国的深表,对于秦国的英雄很仰慕,例如刘邦就为信陵君立庙祭祀。

  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司马迁因此将赵国那些能够挺身而出捍卫国家的英雄,群集起来统一做一个传记,蔺相如与廉颇、赵奢、李牧可能不是职业上的同一类型,但在爱国上则是同一的,故而放在一块做传记,是感情使然。他要以此作为借鉴:为了的事业和共同的利益,必须团结。

  《史记》是一部信史,不虚美,不隐恶,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司马迁是文章高手,他并不满足于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让真实的历史事件成为文学剧本,真实与生动两不耽误。写到蔺相如不惧秦王时,这个场景很有生气,“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个特写太有效果了,以至于晋朝人都说:“蔺相如虽千载,凛凛恒如有生气。”这一事件,本来线条很简单,无非就是秦王不能得到和氏璧,礼送蔺相如回国。但司马迁抓住这一的细节,极力刻画,让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生动起来,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富有现场感的历史,这就是大手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