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邓超的《少年天子》绝不是后宫言情剧这么简单

※发布时间:2017-6-25 17:39: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初,无论是打着历史正剧旗号的《康熙王朝》,还是一开始就打算戏说的《孝庄秘史》、《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流露出一股“戏说”味,然而在这一系列清宫剧里,却有一部看似戏说、却堪比历史正剧的作品横杀出。这部剧叫做——《少年天子》。

  这么多年来,观众们总是忘不掉这部剧里面那些青年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也忘不掉戏中那些角色们的爱恨情仇,可是却似乎忽略了情绪的冰山下,这部剧想要表达的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面对着在荧屏上的各类帝王剧,有带有正剧色彩的《汉武大帝》、《康熙王朝》,也有戏说历史的《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些剧往往不是立足于塑造大事件、大场面,就是分析市场后精准投放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反腐桥段,却似乎很少有哪些剧深入讨论过帝王的内心。

  因为帝王心最难测,很多编剧在塑造帝王时往往会偷懒,将他们按照史载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平面化的复制品,但帝王本身也是人,也必然有七情六欲,也会有从人变成帝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具备着戏剧性。

  刘和平说自己创作《雍正王朝》时认为“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后来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认知深入到了“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

  纵观那么多电视剧,能深入人物内心而去探讨存在价值的剧不多,除了刘和平的几部外,兰晓龙的“兵团线”三部曲也有意识地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透出了浓浓的萨特与加缪的身影。

  《少年天子》的编剧叫刘恒,曾经分别和谢飞、张艺谋及沈好放等大导演合作过《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因此,当刘恒接手曾获得过茅盾文学的历史小说《少年天子》时,想必他已经知道要如何这个故事了。而写好剧本后,他更是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总导演。

  《少年天子》讲述的是清兵入关后坐拥天下的顺治短暂而精彩的后半生,原著作者凌力,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因此在这部小说里读者能够看到大量的历史细节。

  虽然小说获得过极高荣耀,但小说能否成功改编成电视剧还是要打折扣的,同样由茅盾文学获作品《白门柳》和《张居正》改编的剧就水准平平。

  而读过小说的人也都知道,小说的主线是顺治的爱情故事,在这条线上各种细节开了花,但刘恒说:“我只想传达我的世界观,比如对死亡、的看法。我对清宫戏的新子之类不感兴趣。我的目的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并为此喜悦或哀伤。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搞什么都行,逼急了写诗都行,可惜我没那个本事,暂时也没那个愿望。至少在现在,视觉的表达比较吸引我,它比诗和小说更能使尽可能多的人了解我的思想和我内心深处的感情。(我)在剧本中落泪的地方,演员也落泪了,大家能因此体味彼此的善良和感伤。”

  电视剧第二集,当从未见过的顺治亲眼见到一个生命的消逝时,他吐了出来,胸口始终难平,他恐慌了:“额娘一直不让我看。”

  此时身旁一直陪着他的老太监吴良辅摸着他胸口:“能不看哪就不看,您是皇上,手底下得死多少人哪。”

  此时的顺治并非刚刚登上皇位,而是做了多年,距离多尔衮去世、自己亲政也有了很多年,但他没有看过。没有看过的顺治,死亡的人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名字罢了,每天的奏报记载的死亡多少人对他来说也只是一个数目字罢了。数目字当然没什么了不起,数字而已嘛。

  但是他终于亲眼见到了,尽管死掉的是一个小太监,可他终于亲眼见到了一个生命的消逝,这对他来说是打击巨大的,于是他翻开奏折和刑部题本,开始真切地感受着每个生命的存在。

  “吴三桂的折子,攻破安陆府城,得首级两千四百余,两千四百个脑袋,挂在树上、挂在城墙上,挂烂了、挂臭了,剩下一堆白骨,的人来了,认得出谁是自家的人吗?……刑部、刑部的题本,又一个满门抄斩诛灭九族,老人快死了,杀他干嘛,孩子刚生下来,杀一个只会哭、什么也不会干的孩子干什么?”

  两千四百个脑袋,对吴三桂来说只是的数目字,对顺治来说只是赏赐吴三桂的缘由;诛灭九族满门抄斩,对顺治来说只是大笔一挥——这是以前,而现如今这样的少年天子终于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能够承受吗?如果能够承受,并且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冰冷下去,那么他就会成为开创基业的一代大帝;如果不能,那么他的结局只能是,选择离开,出家或死亡。

  野史记载,顺治最后因为董鄂妃的离去悲痛不已最终选择去五台山出家。这向来是小说家最喜欢的素材,但如何让这一段被得不狗血,却需要。

  在经历了所有人都逼自己、唯一亲近之人离自己而去后,顺治终于心灰意冷变成了福临,然后出家,第三十九集,他剃了度走来对太后说:“孩儿决心已定,不可改变,请您放我出宫……额娘,孩儿佛心不灭,您这样有什么用呢?”

  顺治不单单是因为情伤而,他是因为终于无法面对他人对个体生命的,终于想要离开这座紫禁城。

  电视剧《甄嬛传》第一幕出现的是太监,然后是紫禁城,这是全剧的基调重心,它在探讨下畸形的产物,紫禁城里的人把一切畸形视为正常,所有的女人都是皇权下的附庸。

  《少年天子》虽然比《甄嬛传》早了近十年,但它却拍得比《甄嬛传》更加深刻。在时,刘恒说了这么一句:“(我)大家可以从这部戏来看看封建主义到底是不是给民族留下了这么深的伤痕。”

  因为在这部剧中,它不仅仅表现出了后宫妃子们在下的异化,还波及到了太监、嬷嬷、太后甚至……本人。

  先说后妃。坐拥后宫,后宫佳丽三千,想宠幸谁就宠幸谁,想冷落谁就冷落谁。有的宫斗剧表现的是后宫那些女人们互相之间的不断算计,每一个纯良的女子不是被污染了就是被淘汰,谁也别想逃脱。

  但刘恒说:“我不注重悬念,因为我不善于这种手法。我偏重于铺垫的手法,不以粗线条来推进情节,而是用很细密的方式来渲染,调动观众的情绪。它不是情节剧。人物的个性基本是静止的,性格色彩很鲜明,让观众更容易辨认,好为他喜怒哀乐。我想达到的是剥离人物的表面感觉,描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从人物开始出场到最后,观众老能发现人物性格新的侧面,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悬念吧?”

  是的,情绪。在本剧中没有那么多的,你怀了孩子我就暗中让你流产,我备受宠爱你就想办法让我失宠,这些权谋不是《少年天子》的点,这部剧是靠情绪来推进故事的,因此它着重表现的是在紫禁城里,那些后妃和太监们如何被异化。

  被废的皇后在冷宫里,终于有一天有人来见她了,刘恒没有去表现她有多凄凉,只是借着她的口说了一句台词,然而就是这轻飘飘一句台词,却足以还原出整个萧条景象:“找干净的地儿坐吧,只要你找得着。”

  在第三十二集里,失宠的佟妃终于和顺治身边的老太监吴良辅“走”到了一起,吴良辅表示愿意尽一切力量帮助她儿子玄烨登上皇位,而多年没有性生活的她被老太监抓住手、脸颊互相贴着,下一个画面切到了躺在床上的玄烨,然而背景声音却传来了佟妃的呻吟声。

  这种行为叫做对食,原义是搭伙共食的意思,后来的解释有两种:第一指今天的所谓宫里女子因得不到帝王宠爱,又不得与异性接触,与女子发生同;第二也指宫女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

  太监和失宠的后妃都是在下长期得不到性生活的畸形人,而后妃和后妃之间也会互相“取暖”。第三十六集里,当废后静妃和失宠的谨贵人一直生活在一间时,太后终于撞破了她们之间的关系:“还真是难得啊,还知道想着对家儿。可是别忘了,不要吃对食儿,吃昏了心。”

  太后说这话的语气十分平淡,似乎她早已对这样的关系见怪不怪了,也许在她看来在偌大的后宫里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再平常不过的,果不其然,静妃立刻反击道:“您跟吃对食儿都不后悔,我们有什么后悔的,嗯?”

  静妃说完这话后,画面迅速转到太旁跟了多年的老奴婢苏麻喇姑的脸上,只见她一脸惊恐,瞪大了眼睛,仿佛被人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少年天子》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不点破和不言而喻,给我们展示了被异化了的“对食男女”。

  紫禁城是个性的地方,拿第一集来说,太后本来按照原先满人的习俗,言语间提及自己逝去的丈夫时直接称呼了名字,但想到这是代表皇家庄严的紫禁城,迅速又改了口,这一出细节便能让太后的形象丰满起来:“……嫁给咱们皇太极,呵,嫁给咱们太先帝的时候……”

  无怪乎饰演太后的潘虹老师会在看了刘恒的剧本后大为赞叹:“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剧本。我每次看过剧本之后都要在厚厚的雪地里走很久,浮想联翩,仿佛回到那个时空,我想这就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吧。”

  同样是在第一集,要大婚了,皇后是蒙古格格。刘恒很明显写了两段一模一样的对话。小太监在老太监吴良辅身旁一直好奇新皇后是什么样:“那蒙古格格长什么样呀?您瞧见了吗?她是高个儿还是矮个儿呀?她是胖子还是瘦子呀?”画面一转,吴良辅走到了跟前,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她,长相如何?高个儿矮个儿?胖子瘦子?黑呀白呀?”

  这部剧名字叫做“少年天子”,先少年再天子,无论他是还是,他都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少年,那么他就和太监的没有两样,也会好奇新娘子会是什么样,高低胖瘦,而当紫禁城的齿动,他和太监都会随之改变。

  第二十三集,当他发现自己的政策并没有人去好好实行,他要求,可手下的大臣们却一个个将们,终于他怒了,他要惩治那些大臣。这时却被太后呵斥住了,原来他想杀大臣们容易,可是要是大臣们死了,也就没有人能够为他所用了,而那些们,死了也就死了。

  无奈之下的他终于接受了这个“”作为。太后又说:“你很胆小,是为了给自己壮胆。”顺治沉默了,联想到故事开头,他无法面对,终于顺治的心变得冰冷起来。

  第二十八集,在顺治遇到那么多唯唯诺诺的女人后,他见到了珠。他爱珠(即董鄂妃)不是因为她美丽无双、智慧过人,而是在珠面前他不是顺治,而是福临。仔细注意一个细节可以发现,顺治称呼其他人都是“皇后”、“佟妃”,唯独称呼珠本名。而珠也说,福临是一个小孩。这个论断极妙,福临本就是个少年,却在威压下不得不伪装自己、用面具来展现自己,可他其实是一个小孩。

  《少年天子》是一部悲剧,但它的悲剧不在于福临和珠的爱情悲剧,而在于福临面对命运无果的巨大悲剧。

  而剧中的另一个小孩,则表现得一点也不像小孩,想必是刘恒特地塑造出来给福临作对比的。那个小孩同样是被太后养大,也许是吸取了抚养出福临这样不听话儿子的教训,那个小孩被太后养得服服帖帖。

  在第三十九集里,那个八岁的小孩杀了一只鸟,被已经剃度了的福临,小孩说:“人都可以杀,一只鸟有什么不可以杀的?”

  《少年天子》之前写康雍乾的视角比较单一,多是。从个性的角度来写,这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部,所有人性美好的东西被抹杀掉,包括友情、爱情、善良……皇位一次次受到,要保住皇位,就要,每次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小孩子按照太后的话做了,于是他将来会成为很厉害的,不像顺治。

  这部剧发生在明末清初,尽管刘恒始终在强调自己写的并非是历史正剧,他只是想用这部剧来表现他超越历史的命题。但不同于那些戏说剧,这部剧的历史背景扎实得可以令许多打着历史正剧旗号的剧羞愧。

  戏说剧并非没有佳作,《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康熙微服私访记》等都属于其中的好作品,但仔细看这些作品我们发现,基本史实是不存在的,编剧们也只是借了历史人物的壳讲了一些当代观众关心的故事,比如问题,比如民间疾苦等。但更多的戏说剧则属于古装偶像剧,这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剧甚至打着正剧旗号在黑白,这就未免令人了。

  《少年天子》好就好在,它在完成了自己宏大的命题同时,还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背景——这也是影视作品里很少会出现的有关南明史的描述。

  尽管《少年天子》并非正面描述南明,但观众足可以在剧中通过清廷中人的对话了解一二,甚至不是了解史实,还更多地了解了当时那些满人的想法,以及汉人为什么要到底。

  为何要到底?明明已经投降了,明明清兵南下时,很多城池望风而降,并没有多少抵抗,可是当清廷颁布剃发令时,大家又被激怒了,终于奋起二十余年。

  第二十四集里,陈名夏说:“前明早就是一条漏了底的破船,不击自沉。为了区区一根辫子,留了多少血,又激起了多少和?还逼着多少人跳到水里面去拼命,也要把这条破船顶到水面儿上。”

  是的,谁都承认,明朝大势已去,无论是李自成做了,还是福临坐了龙椅,对官员们和老百姓们来说都没关系,但有关系的是那根辫子,因为要剃发,所以多少人“跳到水里面去拼命,也要把这条破船顶到水面儿上”。这才是最大的原因,很多人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替明朝,史可法这些也就罢了,之前那些海盗、流寇如郑成功、李定国等也要到底,原因就在这里。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汉族的文化观念;剃发是满族的文化观念。人和人可以和睦相处,但必须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用的意志将一种文化抹杀,代之以自身的文化,那么必然会到。

  按照以往的套,往往这样的人或者性格孤僻、为人极端让人难以心生好感(如《康熙王朝》里的杨启隆),或者最终被、放下手中的刀(如《雍正王朝》里的曾静),但在本剧中,乔柏年是一个正人君子,他并不极端,他也承认明朝亡在自己的父辈手中,他毫不讳言。

  既然有人,那就会。很多清宫剧淡化了清朝立国之初的和圈地,以致于只留下了者们的一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剧虽然没有直接正面描写,却从各个细节里表现出了当时清廷阶级的残为。

  第三十五集,顺治和太后发现民间有人在书册里暗中记下了当年嘉定三屠者的名字,太后大怒:“那真的是嘉定三屠者的名字吗?搞这些干什么他们?怎么,想在那儿招魂,还是等着变天,杀咱们的回马枪?”顺治也很沮丧:“本以为、本以为悄无声息了,假以时日,人们自然会忘记那些……”怒的背后有什么?有。丧的背后有什么?有。每个字都是一把刀。

  是的,顺治一直在,第二集里,当顺治还在为生命的价值难受时,就提到了多尔衮当年的行迹:“没有人会他。大军攻打扬州,他说,让他们都去死;大军攻打嘉定,他说,让他们统统去死。”

  除了这些,剧中还通过一位满族底层安巴度之口,描绘出清初广大穷苦百姓难以为继的生活,真好比惨象。

  第九集,安巴度进了宫吃到了猪肉,然后说自己吃的都是死猪肉,所谓死猪肉就是生病死掉的猪,常年在宫里的顺治自然从未听手下人禀报过这种事,他惊讶地发现原来底层人只能吃死猪肉。

  然后安巴度说:“在咱这儿,那还能吃上死猪肉,再往南走,那还有吃人肉的呢。广平府,闹了三年,今年入秋,又没打着粮食,哎呀,成安县街边啊,支了好几口大铁锅,戴着那饿死的,头朝下剁吧剁吧,就丢到锅里煮啊。再往南,到了彰德,嘿,那人还在那倒气呢,那就头朝下给杵锅里去了,那周围围着的人哪,咕嚓一下就扑上去了,伸手就捞肉吃啊。有些人,那站不住脚的,一个踉跄扎到锅里,嘴上还叼着别人的肉呢,自己就给煮了。”

  对于清初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安巴度也道出了本质。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八旗子弟大量涌入附近,为安置清廷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

  清初多次圈地使得“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因此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失所,部份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或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

  顺治本来停止了圈地,觉得会让利于民,下面也照办了,可是没想到,这个时候无论他停不停止,下面都不会再圈地了。

  这样一场天崩地解的大变局,给百姓带来的的巨大的,过去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直接呈现,但是在剧中,刘恒却能不断通过他人之口来表现,确实难能可贵。

  事实上,这部剧从头到尾都没有大场面,不像其他历史剧靠着大场面、大事件来推进故事和历史,这部剧总是在不断打磨人物台词,每个人都有多面性,而那些台词本身也很具有美感。

  做了很久的顺治对安郡王心灰意冷地说:“任何一个帝王都想永垂不朽、长命百岁,可最后都埋在了地下,掘地三尺,都只是白花花的骨头。”

  大结局里,面对着废后,福临想善意地表达废上也是有优点的,他说:“你身上的种种好处只是睡着了,总有一天,它们会一一醒来,让你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我们看到,《少年天子》不像《康熙王朝》、《汉武大帝》那样能给观众以国力昌盛的自信,也不像《雍正王朝》那样能给观众以反腐大戏的代入感,但《少年天子》却提供了一种历史剧的方向。

  那就是在贴合当下观众心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发挥。顺治、董鄂妃、静妃、佟妃、谨贵人、太后、吴良辅、安郡王等等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他们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他们拥有着现代人的感情,能让观众们理解并共情,而在这个基础上,又能让编剧展翅翱翔,尽情挥洒。

  推荐:

  

关键词:言情剧情素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