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微生物所永远铭记的辉煌

※发布时间:2020-6-20 6:13: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这件事注定将中科院微生物所、维生素C生产二步发酵法等关键词载入史册,并激励微生物所人始终奋勇向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科研人员对一件发生在20多年前的事这样评价。

  1986年,一则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界,甚至科学界的震动: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制药厂联合研究发明的用于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新技术,以5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国际著名制药公司Roche公司。这一技术的出易额创造了当年中国最大的单项技术出易额纪录。这项技术的一位主要发明人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技术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用于维生素C生产的二步发酵法技术的成功转让,不仅为祖国争了光,也使研究所上下大振,科研信心倍增。

  当初,这项研究完全是从国家需要出发进行立项研究的。维生素C是人体营养必需的一种维生素,生理作用广泛,它不仅作为重要的医药产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也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及化妆品中。传统生产维生素C方法是1933年人发明的“莱氏化”,包含5道工序(一步发酵、酮化、氧化、和精制),连续操作有困难,生产中不仅伴有大量有毒气体和“三废”的产出,而且对生产有严格的防火防爆安全要求。

  上世纪60年代末,制药厂有关技术人员向微生物所提出了维生素C生产老工艺的迫切需求。经过短暂准备后,1969年2月,微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开始向这个难题发起挑战。科研人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决定另辟蹊径,走一条以生物氧化代替化学氧化的全新工艺线:以第一步发酵所得的L-山梨糖为原料,采用一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小菌”)和一株假单胞杆菌(“大菌”)形成的大小两种菌的自然组合进行第二步发酵,生成2-酮基-L-古龙酸,再进行精制得到维生素C。这个混合菌组合是整个技术的关键所在,它是在科研人员通过艰苦努力和顽强钻研,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实验研究,最终从大量的土壤样品中获得的。1980年4月,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中间体2-酮基-L-古龙酸的方法被当时的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批准为发明二等。

  谈及当年的研究试验时,参与工作的科研人员表示:“搞科研需要锲而不舍的,科技人员所想的,不应该只是把论文写出来发表,而应该注重实践,重在能够把自己的为现实的生产力。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的,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二者都要重视。”当时的仪器设备、、资料等条件比不了现在,开始有一段时间,研究进行了7个月还未取得突破,压力很大,五行缺木的女孩名字但大家从来没有过信心,最紧张的时候曾连续9天上夜班,不断调整思,从采集的670个试样中分离得到1615株利用L-山梨糖的细菌,终于选出一株产酸“优”菌(N1197A),最后试验成功了。

  微生物所科研人员表示,这一成功案例始终激励着研究所职工,激励科研人员时刻关注国家需要;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和智慧,重视关心国家需要,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多作贡献。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的发明在微生物所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年正值微生物所50周年。重温历史,激励后人再创辉煌,对我们来讲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