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上市迷踪:民族之光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发布时间:2020-5-7 16:11: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3月26日,所宣布受理中科寒武纪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招股书如同一瓶卸妆水,让估值在220亿元左右的独角兽企业寒武纪,第一次以“素颜”示人。

  中科院出身,2016年成立的寒武纪,是一家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因为向华为旗舰手机芯片麒麟 970 、980提供人工智能IP技术而名声大噪,但在2018年,华为宣布将使用自研的人工智能技术。

  失去了这张短期饭票后,寒武纪一直在寻找AI芯片的新出。但到目前为止,商业化之还没有走通,这与其高估值和独角兽形成反差。

  一位曾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的资深人士,在看过招股说明书后,从财务角度向AI财经社勾勒出她所理解的这家独角兽。

  她先关注到,过去3年,寒武纪累计亏损约16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按关规则,即使以后公司盈利了,也可以先弥补前5年的累计亏损。”这就意味着,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寒武纪都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不能给股东分红。”想要购买它的人,一定是看中它的未来前景。

  但她注意到,寒武纪的研发投入相当高,这在芯片行业不足为奇。但一般来说,“研发”分为前期研究和后期开发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在财务报表中的处理方式并不同。前期研究的投入将计入费用,而后期开发,也就是技术具有一定可行性之后,才能归为公司的“无形资产”。

  从财务报表看,寒武纪2019年、2018年的研发投入分别是5.43亿元和2.4亿元,但对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投入分别只有1.19亿元和3544万元。“这说明公司研发投入的大头还在早期研究上,产品还没成型,市场销售意向也不很清晰。”

  这位人士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公司的产品和盈利模式确实不够清晰。“但如果公司管理层都不清晰,你让市场上的潜在投资者怎么去判断?”另一种可能性是盈利预测不被审计认可。最终,各方平衡的结果就是“公司未编制盈利预测报告”。

  失去华为订单后,寒武纪一边在终端市场寻找新机会来替代华为,一边发力云端芯片。所谓终端市场,就是手机、摄像头这类产品。云端市场门槛则较高,是数据中心和服务器上那些专门处理人工智能计算的芯片。

  AI财经社了解到,寒武纪新瞄准的终端市场包括了门禁、闸机这类视频设备,比如小米摄像头就使用了寒武纪的人工智能IP。但这个市场竞争激烈,华为海思、安霸和瑞芯微三家芯片企业是主要玩家,这些企业本身都在市场上多年。而在云端市场上,寒武纪更要中外巨头的竞争,比如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华为,个个来头都不小。

  缺钱应该不是寒武纪急着上市的原因。上述财务人士观察到,虽然寒武纪支出较高,仅2019年就花掉了近10亿元,但账上还躺着38亿元的理财金。目前来看,现金流没有太大问题,按照去年的花钱速度,至少能撑个两三年。

  那么另一种情况可能就是和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此前,一家公司就是因为对赌协议,2019年匆忙赴港股上市。据报道,因为该公司在融资时,与投资方签署了回购条款,若公司5年内未成功上市,将按照本金加10%的年化利率,从投资者手中回购股份。一位知情人士称,因为融资时该公司的态度比较强势,这已经是相对宽松的条件了。

  这样的对赌协议也可以理解。一位科技行业投资人对AI财经社分析,一般投资都有年限,如果公司短期内看不到盈利,投资人向被投企业提出回购要求,也无可厚非。

  但是,创始团队一般没有能力回购,而科创板打开了窗口,上市就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加上现在市场对人工智能和集成电的认可,股票基本会有一定溢价,公司也能融到资,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而像寒武纪这样顶着AI概念、声势比较强的公司,经过几轮融资估值已经非常高,如果再在一级市场融资,基金都给不起钱,比较尴尬。

  听到寒武纪申请IPO,业内反应两极化。有人称,这样的财务状况也敢上市?但也有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应该对科技创新给予包容。

  “创新这东西,如果什么都能在纸上算出一笔账,理论上就不是什么大创新。”上述科技行业投资人举例说,很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可能10年、20年都看不到盈利,但因为他们在做某些新药的研发,仍然受到认可,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创新产业这么领先的原因之一。

  而像寒武纪这类人工智能芯片企业,芯片研发、流片投入很大,员工成本也不低,短期盈利是比较难的。所以,这位投资人认为,监管机构主要考虑披露的真实性,剩下的就让市场自己来做判断。

  “如果寒武纪上市失败,不应该是交易所否定它,而是让主承销商去决定,如果没人下单,那就是自然的失败。”

  在寒武纪官网“客户与合作伙伴”一栏,阿里、百度、浪潮等知名互联网和服务器厂商赫然在列。公司创始人陈天石近期接受采访时也表明,公司是在为“行业标杆客户”提供服务。但招股书披露后,上述企业并不在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寒武纪和他们的业务来往,只在除前五大客户之外的盘子中,而这部分只占公司营收的4.56%。

  在失去华为大单后,寒武纪把重心放在云端市场的开拓上。陈天石称,云端收入已超越了终端收入。但通常而言,云端最大的客户应该是头部互联网公司,因为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最为活跃。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他们的客户到底在哪?”说话间,一位服务器企业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他说,头部互联网公司用到的AI芯片数也数得过来,英伟达芯片目前仍占到市场的85%,其次是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供应商是英特尔和赛灵思。如果寒武纪规模化落地,他不应该不知道。毕竟AI芯片要放在服务器这个载体上,进入互联网大厂的数据中心。

  不仅是合作伙伴,寒武纪的芯片业同行也表达了同样的疑惑。“我真没在任何一个产品现场看到过寒武纪,跟他们打对手的情况不多,就是碰到了,他们也没打赢。”一位芯片大厂人士说。

  AI财经社获悉,寒武纪确实将芯片送到了各大互联网公司进行测试。在2019年的一场峰会上,寒武纪一位高管透露,寒武纪在和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做技术评测,其中包括快手、滴滴。但一位曾在滴滴云就职的人士对AI财经社,在他任职期间,虽然有合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项目使用,因为产品“不好用”。

  寒武纪一位高管对AI财经社说,其芯片在百度有落地。这一说法得到了一位业内人士的,但后者告诉AI财经社,只有百块左右量级,应该没用在核心业务上。

  而且,互联网市场最大的麻烦是,大厂纷纷做芯片,比如百度自研了昆仑芯片,阿里有平头哥,华为有鲲鹏和昇腾芯片。

  招股书披露,2019年,寒武纪46.7%的营收来自珠海横琴新区商务局,18.3%来自西安沣东仪享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也是寒武纪第一和第二大客户。

  其中,横琴项目来源自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和中科院在2019年4月宣布合作的先进计算中心,也就是说,这个项目是靠寒武纪的股东中科院拿下的单。第二大客户西安沣东属于西安西咸新区管委会旗下企业。而2019年,寒武纪与沣东新城签订协议,打造寒武纪在西部的研发和销售中心,这更像是寒武纪用自己的西部总部,换来的项目。

  不仅如此,常理来说,芯片公司提供的是芯片。不过在这两个大项目中,寒武纪直接作为系统集成商角色,干起了”包工头”的活。

  而这样的计算中心项目,后期使用效果、能不能真正用起来,还有待观察。一位行业人士对AI财经社称,曾有公司用投资换回了项目后,机器最终就像废铁一样留在了当地。寒武纪项目的应用效果,最终还有待数据的检验。

  结合历史资料不难看出,A公司是华为,2018年寒武纪97.63%的收入来自给华为手机芯片提供的人工智能IP,但随着华为自研IP投入使用,2019年这一收入直接降到一半,只有6365万元。

  公司B为寒武纪的关联方,在AI财经社与业内多方人士了解后认为,公司B为中科曙光,而非此前部分猜测的联想。中科曙光在2019年为寒武纪贡献了14.4%的营收,约6384万元。出于各种原因,华为和中科曙光两家企业并没有出现在寒武纪官网的客户名单中。

  没在互联网等商业市场找到突破口,收入严重依赖个别项目,商用化效果有待后期验证,让寒武纪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除了产品自身的性能还有待完善外,云端芯片市场巨头林立,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等大厂,特别是英伟达,已经花费数年构建起了强大的生态圈,这让客户难说再见。

  不同于一些AI芯片公司专注做自动驾驶、医疗、视频等垂直市场,寒武纪对外是做通用型AI芯片,而非定制化的垂直场景。

  近期接受采访时,寒武纪CEO陈天石曾这样规划公司的商业策略:针对成熟市场,主要向互联网、服务器、云服务等厂商提供优质的芯片和配套软件;针对未培育市场,偏向于生态开发,在培育生态和市场的过程中,培养中长期客户。

  “通用市场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芯片的能力,而是承载的应用生态有多强。”一位行业人士说。他可以看看寒武纪的官网,有哪些场景和专用工具包,这些对于客户的落地速度和成本非常关键。

  “做生态就意味着自己要做太阳,贡献光和热,上下游伙伴才能follow你,但初创公司很难有大把的钱做太阳。”另一位资深人士打了一个比方。

  “我觉得既然是创业公司,就不要轻言生态,这对创业公司来讲并不容易。”一位AI芯片公司资深人士说,“现在它的水池太小了。最重要还是要找一个垂直行业,先规模出货,然后再打下一个垂直行业,这样不断打穿几口井,才能慢慢形成生态。”

  他分析,虽然一些AI芯片公司号称芯片在某些方面的性能超过了英伟达,但英伟达软件工具链的客户粘性很高。

  业界曾经有个段子。2007年,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华尔街看到一些人,在用英伟达的芯片上跑金融交易,但这些人抱怨说英伟达芯片编程太麻烦了。彼时,英伟达主业还在游戏市场。黄仁勋意识到市场对通用编程的需求,于是他行动了。

  过去10年间,为了培养自己的CUDA生态,英伟达在高校培养潜在开发者,推出支持创业公司的项目,这些播撒出去的种子最终让英伟达构建起了护城河。一位云端AI芯片人士曾对AI财经社说,“现在我们是在夺食,因为英伟达实在是太厉害了。”

  前述人士说,对于新生的AI芯片公司来说,工具打磨非一朝一夕之功,3年才可能会用得稍微顺手些。“需要一些愚公移山的,有三五年不赚钱的准备。”

  除了生态,寒武纪还要面对中科院体系公司思维突破的问题。2016年,中科院少年班毕业的陈天石,和其现在仍在计算所担任研究员的哥哥霁共同创立了寒武纪,这也是目前中科院体系下热度最高的企业之一。实际上,过去几年,不少科技公司的创始人都曾是中科院背景,当学院派闯入复杂的商圈,经历了不少磕磕绊绊,也让他们有所反思。

  一家中科院出身的科技企业董事长对AI财经社说,中科院走出来的公司和创始团队,通常被认为技术起点高,但容易陷入唯技术论,缺乏对市场和商业模式的体系化思考。“很多人待久了之后,缺乏这种商业构想,这就成了最需要突破的瓶颈。”

  他认为寒武纪的长板是对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技术有理解,但短板是应用扎得不深,产业化根基不牢,也没有客户储备。这也是寒武纪可能低估了的一个地方。

  与此同时,观察中科院体系走出来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大家都习惯做项目,形成了一个惯性,但项目制的复制性比较差,会影响公司的规模成长。

  而在中科院体系里,人员高度同质化,大家都用技术语言沟通,但在商业中,探讨一个问题时,需要技术语言、产品语言、商业语言、资本语言等不同维度,给团队管理者提出新挑战。

  “我们也是在实战中学习,跟同行交流,学习一些互联网思维,但该摔的跟头也摔了不少。”这位董事长说。

  今年初,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与AI财经社交流时,也进行了类似的思考。“落地才是硬道理。”胡郁说,”但人工智能技术是不是真能形成规模化的应用落地,它的应用面有多深、有多广,是否能支撑起大家所希望的业绩,我觉得还是有差距。这既取决于源头核心技术创新有没有达到应用门槛,也取决于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

  他还分析说,高校研究人员喜欢干一件事,就是技术最好能在1000个地方用,用的越多越好。但是当你开办企业的时候,企业家是要把1000个技术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用户的痛点,或者在某个场景下的一个刚需。“想把技术用在1000个地方,同时开1000条线,你肯定做不起来。我们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调整”。

  观察寒武纪,它是一家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作为初创公司,它幸运地拿到了华为的订单,也因此在AI投资狂潮中,被资本市场追捧,一鸣惊人。但它似乎低估了市场的性,在华为采用自研技术后,它在应用市场扎得不深、没有客户储备的短板无遗。

  但它的管理者似乎还在给画一张大饼——通用AI芯片、云边端大市场,这或许是寒武纪目前最值得反思的地方。任弼时简历有着东方夏威夷青澳湾的南澳岛http://www.uzai.com/gotour/lyjd/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