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历史不是小姑娘 打扮要有质量

※发布时间:2019-9-9 2:42: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美女护士也疯狂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今年的暑期影视话题似乎被乾隆和他的皇后们包揽了,《延禧攻略》刚完结,《如懿传》又接力霸屏,甚至有人将这两部剧同《孝庄秘史》《步步惊心》等清宫剧的时间线做对照,做了脉络清晰的人物关系图。一梳理才发现,原来,不少80后、90后都是看着清朝皇室长大的。受党报评论君的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清宫剧成为古装导演的富矿,这大概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改编自野史笔记、传统曲艺的《戏说乾隆》和《宰相刘罗锅》,“戏说”二字,奠定了清宫戏的基调;此后,风靡一时的《还珠格格》,将镜头从朝堂上的君臣转向里的少男少女。

  近十年,“女性向”的宫斗戏渐渐成为清宫剧的主旋律,紫禁城里的妃嫔精确丈量了每一届观众上扬的嘴角和喷涌的眼泪。在现象级大戏《甄嬛传》中,众妃争宠的焦点从未游移;而到了《延禧攻略》,女主角魏璎珞身在后宫却不醉心于爱情,一心只顾恩仇。历史、喜剧、动作、爱情、文艺,各种元素都在看似森严的宫闱之中潜滋暗长。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已经从“手工小作坊”了“工业生产线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古装剧仍是流量担当,而传奇类占了古装题材的半数。为何古装大戏不时霸屏、话题频频?除了剧情推陈出新、明星流量效应、改编知名IP、网络平台预热外,根据观众需求做好细节,方能为营销团队提供层出不穷的话题点。

  以《延禧攻略》为例,从全剧淡雅的基调色“莫兰迪色”,到绒花、点翠头饰的严谨复刻、“松花绿底绣金色菊花常服”的考究细节,服化道具的精益求精,使该剧成为流量爆款,哪怕不追剧的吃瓜人士也会被 “科普”,引来大波人好感。

  不过,美术、场景、服装、道具的视觉呈现贴近历史,不代表古装剧在情节和思想上还原历史。相反,在以宫斗剧为代表的古装剧里,历史素材仅作为工具包装出了令人信服的视觉效果,其剧情内核仍是逢迎现代人愉悦感的言情剧和职场剧。

  尽管符合了当下对冲突离奇、节奏紧凑的剧情审美,但台词过于新潮、人物塑造扁平化、缺乏层次等硬伤,不免会降低此类古装剧的口碑质量。这不仅是创作上缺乏匠心,也是机械的古今嫁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毕竟,在后宫里寻找的爱情,在朝堂上渲染商场的争斗,可能本身就找错了庙门。

  当然,影视剧创作不是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加入虚构无可厚非。不过无论如何,乾隆年间出现了昆曲《贵妃醉酒》、宫女像对待偶像那样追逐侍卫等情节,还是会贻笑大方,甚至带来误区。

  相比之下,《大明王朝1566》《康熙大帝》等历史正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虽在局部史实上有所,但扎实的剧本、朝堂的家国情怀,塑造了众口铄金的口碑;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作为影迷心中的经典,无厘头的情节让观众与具体的明史产生“间离”,观众看到的是星爷,不是唐伯虎;而《红楼梦》作为清代的“古装文学”,虚化历史背景,让家族兴衰与人性力量产生超越时代的价值。

  这我们,古装剧不妨架空历史、塑造想象的“古代世界”;如果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要么尊重史实的框架、符合基本的史观,要么技巧高明,让出格的改编不造成历史的。

  有人说:看剧不过是为了娱乐,何必较真?但一部精品剧不仅能让观众放松,更能引发思考。而在内容全是戏说、改编、架空的古装剧里,观众跟着主角一过关斩将,心沉浸角色,投射出一个睥睨六宫的自己。但现代生活的逻辑是否能在古装剧的脉络中顺畅无阻?这取决于艺术创作的真实与对人性的深入探讨。

  退一步说,即便仅仅为了娱乐,形成固定的戏说、改编套的古装剧,一两部倒还新鲜,一旦批量生产,甚至成为投资扎堆的现象时,古装剧就少了值得咀嚼的后味了。

  艺术性、娱乐性从来不是二选一的相悖命题。越是在资本逐鹿、IP林立的时期,观众越期待从编剧、制片到导演、演员都用心的精品好剧。在庞大的市场蛋糕面前,如果古装剧创作能拿出做好美术细节的态度来打造故事情节,让每一部戏剧本过硬、戏骨飙戏,相信除了皇室,观众还能有更多别的选择。

  从2016年开始,国产电视剧市场持续被古装玄幻剧“霸屏”;2017年开年最热门电视剧的特征仍是各明星集结、各类特效糅杂与各种仙侠情节套,“古装剧里没历史”已经成为时下古装剧的惯有印象。进入2018年,一度如火如荼的古装剧似乎成了强弩之末,多部原定卫视的古装剧,也陆续转网独播,曾经风光无限的古装剧式微。

  曾几何时,从“四大名著”“金庸全集”对经典名著的改编,到《大秦帝国》《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再到大众喜闻乐见的《济公》《封神榜》《宰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武林》以及《琅琊榜》《军师联盟》等,古装题材电视剧一度代表了国产电视剧最高水准。

  但是近年来,尽管古装剧在数量和题材上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热播的大IP中,历史正剧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即便是《甄嬛传》《芈月传》《步步惊心》等,也不过是披着历史外衣的大女主套。

  历史正剧正是站在现实的视角去反观历史,“向过去的时代取材”,优质的历史正剧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叙述的历史主题也具有较强的时代超越性和现实关照性。

  虽然历史正剧收视曾一度遇冷,但那些题材严肃厚重、“以史为镜”的正剧仍有市场需求。据中国青年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27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喜欢看古装剧,59.1%的受访者反感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古装剧,75.5%的受访者期待拍出更多精品古装剧。

  宫斗剧取材于历史题材,在剧情创作上虚构的成分较多,大多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人物交锋以及相对夸张的节奏吸引观众。

  比如《甄嬛传》中展现宫廷中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的压抑、沉沦和挣扎,触碰到现实观众的痛点引发情感共鸣。不过也有些古装剧空有华丽的阵容,但剧情空洞,甚至乱改历史。

  “历史不容戏说。” 历史正剧需要兼顾历史的真实,具有严肃性,要想把故事讲得精彩不容易,况且时下年轻观众已经习惯了紧凑的剧情,喜欢看精彩的动作和场景,节奏缓慢、对话密集、内容平淡的历史剧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此外,大型历史剧在服装、化妆、道具、造型、布景、演员等方面投资较大,而且不好植入广告,面临的风险较大。各大平台购买这类剧也需要更多资金,一旦卖不出去或收视遇冷,制片方或会遭受较大损失。显然,深受观众追捧的IP剧、宫廷剧、仙侠剧更有保障。

  首先要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在细节上可以进行适当虚构,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使历史再现兼具现实感,具有故事性和审美价值。

  比如《于成龙》中,除了于成龙作为清朝的一代廉吏属于真实历史人物外,编剧还虚构了周瑞和、柳晋阳这样的角色作为于成龙的身边人,形成一个人物关系群。这样虚实结合,用次要人物的细腻来烘托主角人物沉浮的一生,凸显整个历史叙事下的国家事和民生事,增添了整个剧作的故事性和情感性。

  其次,除了让观众回味过去,历史剧还应该让人们联想到当下,也就是要“接地气”,作品要回归现实的社会心理,做到历史题材既能满足观众的想象,使虚构合理化,还能借古喻今,折射一些当下的现实。

  比如《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秦王秦人的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也对当下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历史镜鉴及文化价值。

  而在《大明王朝1566》第三集的抗洪上人墙的剧情中,很多观众感慨道“想起了1998年洪水那年也是靠人来堵水的”,通过历史真实故事再现观众的历史记忆,历史对照现实,进而引发强烈的时代共鸣。

  历史正剧用“民族自信”“ 清正廉洁”“家国”“天下兴亡”等历史主题隐喻时代热点话题,当下群众的心理,这正是历史正剧的魅力所在。

  当观众看腻了轻浮的偶像剧,势必回归相对严肃厚重的历史正剧。中国本来就有久远的人文历史传统,历史一向为人们所器重,以史为鉴、后世评说,有着重要的价值。建构国人的世界,历史正剧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财成国际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