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支一扶考试内容-时政:从历史进程道的独特性(2

※发布时间:2017-8-17 10:47:3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前和后两个历史时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前30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道的开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正是通过系统总结前30年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道。

  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始终自主的思想和原则。自主是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方面,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土经验,我们一开始选择了借鉴甚至照搬苏联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1956年4月,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此后,自主的思想和原则贯彻到经济、、科技、外交、军事等各领域,我们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后,同志总结我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走自己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然,如果没有自主的自觉意识,没有自主的思想和原则,中国道就不可能开创出来并越走越宽广。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进一步和发展了自主的思想和原则。习同志强调:“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中华人民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和建设的国情与,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他还赋予自主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自主,就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既不走封闭的老,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就要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自主是“压舱石”“稳定器”,确保始终走在正确的道上;但它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要通过全面深化不断革新,通过扩大吸收借鉴他国发展的有益经验。只有这样,中国道才能越走越宽广。

  列宁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中国社会主义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和中国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探索的结晶。这是中国道的又一鲜明特征。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走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但进入近代,的封建王朝面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毫无抵抗之力,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奋勇。为走出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惨境,不同阶级、阶层尝试推行改良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主义,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自强运动,但都归于失败,这些道都没能走通。最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引领中华民族走出漫漫长夜,实现了民族,缔造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阔步走在社会主义大上。以来,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积极探索和开拓民族复兴之,成功开辟了中国道,中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历史时刻,正处在由大到强、勇攀中华民族发展新高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立身这样的历史方位,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在深刻总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到中国梦的高度接力探索、整体谋划。习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深化了对中国道独特性的认识,生动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为了实现中国梦,党的以来,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实践表明,中国道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

  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道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创造性地书写中华文明的当代新形态。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志在《新主义论》中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中成功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无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鲜明特质和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还是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习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民族大厦奠定了深厚基础。从根本上看,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界的集中体现,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建设好这一工程,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讲、重民本、守诚信、崇、尚和合、求大同的崇高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具有旺盛生命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识,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正是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对新时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意见》要求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着重围绕核心思想、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三方面内容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文化魅力、文化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必将铸就新的辉煌,中国道的独特性必将进一步彰显。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